中流

更新时间:2022-01-09 11:55

中流(1928年11月14日—2021年5月8日),原名郑存,满族,生于哈尔滨,中共党员。历任《林业工人报》《春风》杂志编辑、副主编,黑龙江省作协组联室主任、副秘书长,省文学院教授。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世界华文文学家协会副理事长等、黑龙江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人物经历

1928年11月14日,出生于哈尔滨市道外二十道街一户贫苦人家。他在北方特有的粗犷与豪爽的气候条件与生存氛围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1946年8月,赴当时的“国统区”长春求学,因参加反饥饿、反内战游行示威,撰写揭露国民党政府贪污腐败事实的文章,得罪当局,被捕入狱,在狱中遭受严刑拷打与非人的待遇。

1945年,依靠姐夫接济读完国高,入读哈尔滨大学文学院。1946年,在《东北日报》发表了他的处女作《日出》。1950年,毕业于东北大学政治学院,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历任东北《林业工人报》记者、副刊编辑、东北森林文工团、鹤岗煤矿文工团创作员。1958年7月,出版诗集《松花江短笛》,共收诗48首,分为松花江短歌、北大荒散歌、边疆矿山和兴安岭诗抄四部分。

1959年,出版诗集《丰收颂》。1983年8月,出版诗集《鹿哨》;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6年7月,出版诗集《枫叶》;8月,出版诗集《北国诗絮》。1987年3月,出版散文诗集《爱的花苞》;同年,参加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菲律宾。1990年12月,出版诗集《燃烧的爱:中流煤矿抒情诗选》。

1995年10月,出版诗集《凝眸》。1998年,出版散文集《爱的微笑》。1999年,出版散文集《美在蕴涵》。2010年8月,出版长诗《安重根之歌》。2016年12月,出版散文诗集《星星之火》,该书是作者的抗日斗争题材的散文、诗歌随笔结集,分为“星火燎原”“血的沉思”“铭记历史”“为了和平”“日本遗孤”“爱的传递”六个部分。

2021年5月8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哈尔滨逝世,享年93岁。

主要作品

创作特点

在长期诗歌创作实践中,中流在注意继承中国诗歌优秀传统的同时,并没有将自己的审美情趣局限在封闭狭隘的文学观念和审美意识之中,他在表现形式上,善于借鉴古今中外一切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模式,注重作品的对仗工整,讲究句式上的节奏变化,音韵的抑扬顿挫,并逐渐演变成为独具一格的格律化自由诗体,显示了独特的创造性。中流的许多作品,在讲究诗行、诗句的匀齐对称的同时,还常常依据抒情主体的需要,适当增减诗节的行数,变化诗句的长短,处理成为错位排列形式,使它们整齐而不呆滞,在静态结构的建筑美中,渗透出起伏跌宕的音乐之美。以琅琅上口的语言节奏与环环相扣的情绪奏鸣,在诗坛,上独树一帜。

中流早期的作品,许多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观察、思索与赞美,这与当时比较单纯、明朗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有关。而除中流以外,活跃于20世纪50年代的青年诗人,如闻捷李瑛梁上泉等人的作品,也大体如此。与上述诗人比较,中流显得更钟情于诗的简洁、明快,更注重诗的格律与形式。比如,他在《枫叶》《北国诗絮》这两部诗集中,比较多地采用了十四行体,一方面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句式变化格局,与平仄交错的韵律节奏,另一方面也学习借鉴了欧洲特有的格律诗特点,并巧妙地将二者熔铸于一体,讲究对称工整,寻求节奏变化,在排列组合上,既有二/四/二/四/二的五段式,也有四/八/二的三段式,还有二/二/二/二/二/二/二的七段式,句子大体整齐,基本押韵,并不要求严格的平仄错落规律,大多数作品读起来琅琅上口,有比较强的节奏感。如《云影波光》:“那是白云在飘动/还是渔帆在乘风?/带着母亲的呼唤/捎去妻子的深情/潜入大海追云帆啊,/心随浪花齐飞腾。//此景此情融心中,/不知入梦还是醒?//我问大海海问我,/逗得风也乐出声,/船飞撞碎云中霞,/云影渔帆皆染红//渔家欢乐唱不尽/尽在云影波光中。”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始,中流在自己的作品中,抛弃了几十年驾轻就熟的思维套路,突破了渐已形成“镣铐”的形式格局,从一个个新奇多变的视角后面,观察生活并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这一时期,诗人一改过去对客观事物的直觉观察、思索与赞美的客观方式,将主观情感与客观生活相互濡染、相互作用,并将二者熔为一体,达成新的抒情方式,即主观方式,这使诗人自己全方位地进入诗的本体,进入一个以生命激情燃烧为诗,以诗活化自己的灵魂与肉体,这样一个更深层次的生活和艺术感知境界。

获奖记录

(参考资料:)

中流曾获全国首届武警金盾文学优秀作品奖,全国第三、六届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全国第二届煤矿文学及中国第一、二届满族文学优秀作品奖。

人物评价

中流的诗,取材广泛:兴安岭的勘测队员,北大荒的开拓者,松花江畔的渔人,鄂伦春的山寨,赫哲族的水乡风情,以及纯真的爱情,都采撷在他的笔下。(现代诗人艾青评)

中流把和谐作为美与善的观念在感情形象上的追求。(当代诗人沙鸥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